网站首页行业博览学术期刊学术论文文献帐号职称政策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云文 > 经济论文

基于风险导向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问题研究

来源:  作者:  时间:2021-06-08

 

 

摘要: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对业务活动控制系统、内部各级预算进行独立审核、评测的一项工作。本文以风险为导向,结合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审计环境变化情况,阐述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特征,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形成原因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提出了几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策略。
关键词:风险导向,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
前言
在近几年发展进程中,内部审计在加强内部控制、党风廉政建设、提高经济管理、加强内部控制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只有以风险为导向,构建完善的内部审计体系,强化内部管理,才可以真正的提高单位管理效能。因此,以风险为导向,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问题进行适当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特征
从本质上而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主要是内部审计人员发表不正确审计或者提出审计建设没有提出针对性意见等因素,导致的审计风险。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具有客观存在、潜在性、存在于审计整个过程的特征。其中内部审计风险客观存在性主要是由于抽样审计方法本身误差因素导致的审计风险;而内部审计风险潜在性主要是针对审计人员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或者最终审计偏差没有造成不良结果的情况;审计风险全过程性主要指审计风险存在与审计对象选择、审计计划制定、审计证据收集、审计人员配备、审计建议提出等各个过程。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形成原因
1.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不强。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性质特征层面进行分析,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领导层次与内部审计权威性呈正相关。而我国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多为分管财务负责人兼任,少数为纪检监察书记兼管或者财务负责人兼管,导致审计机构独立性较差,无法充分发挥审计风险规避功能。
2.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业务水平不一致。从数量层面进行分析,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还无法充分适应我国行政事业内部审计需要。再加上内部审计人员年龄结构不够合理、内部审计人员多维纪检监察人员兼任或者转任,导致相关人员缺乏充足的工作阅历,进而致使审计风险大大增加。
3.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方法选择不当。虽然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过程中,抽样审计技术已被大范围应用。但是行政单位内部审计方法仍然以账项基础审计方法为主,其主要以查错防弊为目标,没有充分考虑审计风险因素,导致审计风险隐患较多。
三、基于风险导向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策略
1.构建独立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为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权威性,行政事业单位可构建“一把手”负责机制。同时行政事业单位主管可以审计建议落实程度为关注要点,在审计单位内部问题的同时,跟踪审计部分问题整改情况。并将审计结果运用情况与部分负责人员业绩考核进行紧密结合,为审计结果的有效应用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基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独立性需求,行政事业单位可在一把手负责机制的基础上,构建分工合理的各级人员审计责任制度及指标体系。从单位内审计工作监督、考核、奖惩、检测等方面,嵌入内部审计自我约束机制及风险防范体系。同时在一把手的统领下,明确单位内审计组中逐级管理方责任。并依据责任落实到人的方针,保证被审计方提供报表的真实性、完整性。并在最终审计报告中明确划分被审计方责任范围、审计抽取样本名称、审计方法等内容,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的有效防范。
2.加强内部审计人员培训。首先,行政事业单位应从内部审计人员思想道德培训入手,主动提高内部审计人员思想素质。同时针对内部审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压力,行政事业单位可依据清正廉洁、实事求是、公平公正原则,对行政事业单位审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保证最终审计结果真实准确性。其次,内部审计人员工作技能、专业知识是行政事业单位风险控制的主要保障。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应定期组织内部审计人员,针对内部审计业务涉及的制度意识、法律法规,及时进行相关知识及技能的灌输,以保证单位内审计人员业务素质满足工作需求。同时行政事业单位可根据不同类型案件处理情况,进行分析汇总,逐步强化内部审计人员实战能力,为其综合业务素养的提升提供依据。最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对风险防范意识的不断增强,是有效规避行政事业单位审计风险的基础。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应当从审计工作的细节入手,严格依据审计规则要求,对内部审计人员审计工作的合规合法程度进行全面分析。同时以内部审计人员职业怀疑能力培养为重点,激发内部审计人员对潜在错误报告识别、警惕意识,以确保内部审计中对错误报告的及时发现和处理。此外,基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的客观性,可以在强化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培训的基础上,调整现有审计人员管理机制。优先选派具有审计技术资格、业务能力较强的人员,组建完整的内部审计团队,从组织层面,保证单位内审计风险的有效控制。
3.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方法体系。完善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方法体系是行政事业单位审计风险控制的主要保障。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可以发现并揭露现有资产使用情况为阶段主要工作目标,逐步揭露以权谋私、贪污腐败情况,为党风廉政建设提供充足支撑。同时为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方法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行政事业单位应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单位实际及系统情况,制定完善的内部审计操作流程、内部审计人员规范制度,为内部审计人员审计工作开展提供有效的指导。另一方面,在内部抽样审计的基础上,行政事业单位可以制度基础审计为重点,将抽样审计方法、详细审计方法体系进行有机整合,为内部制度基础审计工作开展提供依据。同时为降低制度审计中存在的失误或差错风险,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调整审计方法。在这个基础上,逐步开发智能性更高的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并加强单位内审计人员计算机专业知识技能培训,通过审计方式创新,控制单位内审计风险。此外,针对审计资源分配不当导致的单位内审计报表失误风险,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可以风险为导向,将风险控制融入单位内审计的整个过程及各个环节,将各模块审计风险控制在可容忍范围内。从审计准备阶段入手,在各个审计环节不断克服、降低审计风险,逐步驱动单位内审计模式转变,为单位内审计风险的有效控制提供依据。
结束语
内部审计在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的同时,也可以有效防止国家财产流失,提高国家资产利用效率。因此,针对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行政事业单位应构建独立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从思想道德培训、工作技能及专业知识培训、风险意识培训等方面,强化内部审计人员培训,逐步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方法体系,为单位内部审计风险的有效控制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郑明侠.论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与审计质量[J].财经界(学术版),2017(1):300-300.
[2]涂晓莉.浅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特征与防控措施[J].财会学习,2018,No.185(11):164-164.
本文摘自中国乡镇企业会计杂志,欢迎查看。



上一篇文章:基于精益会计体系的企业成本管理探析

下一篇文章:简析交通运输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改革创新


云投稿学术期刊学术论文

云投稿中心——中文期刊展示网站

Copyright @ 2022 Corporation云投稿, All Rights Reserved | Belongs:云投稿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