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行业博览学术期刊学术论文文献帐号职称政策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云文 > 教育论文

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考核评价探究

来源:  作者:  时间:2020-05-21

要】考核评价是教育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构建符合学情且兼顾课程属性的考核评价方式,不仅能准确检验教学目标在教与学中的实现情况,还能对学生实施有效的督促、激励、监督和合理测评。文章在分析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考核困境的基础上,提出运用信息化课程平台辅助课程考核等三点思考。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考核评价,高职

一、引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中的一门公共必修基础课程,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做出正确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主要途径。考核评价是教育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评定教师教学效果的工具,具有把握学习方向和调节学习活动的作用。因此,构建符合学情且兼顾课程属性的考核评价方式,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的激励与导向功能,不仅能准确地检验教与学在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的实现情况,还能对学生实施有效的督促、激励、监督和合理测评。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下,高职教育从重视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为基础,更加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评价。课程考核也应体现过程性评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最终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当前基础课存在的考核评价困境

(一)评价形式单一死板

基础课考核大多采用期末考试方式评价学生一学期的学习情况。期末考试包括闭卷考试和开卷考试两种类型。闭卷考试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考核,考试之前部分老师会通过划重点的方式缩小考试范围,导致学生产生应付考试的心理,降低对日常教学的期望值,即使考前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掌握大部分知识,也很难存储为长时记忆。与闭卷考试相比,开卷考试的试题更具开放性,学生可以自由带资料、课本参加考试,对于是否能携带手机进入考场,要看教师是否要求,如果不作要求,就会出现学生通过互联网直接搜索答案的现象,使那些缺乏自律的学生养成投机取巧的习惯,增长了惰性,更违背了考生充分发表自己见解、展现其逻辑思维能力的初衷。

(二)重结果性评价,轻过程性评价

基础课考核除了期末考试之外,大多还会采取学生的平时作业考核和学生的出勤状况两种考核形式,这里似乎体现了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但在执行中无法真正落到实处。学生的平时作业如果采取小组作业的形式,会出现一人做多人得分的现象;如果采取多知识点整理的形式,容易助长抄袭之风,无法体现学生的思维过程等个性特点,更无法评价学生是否对此部分知识掌握消化。与期末考试相比,平时作业和出勤状况两项考核所占总成绩的分值较低,期末考试的主观题分值最高,这一评价标准给了教师更多的自由裁量权,教师倾向于给那些自己喜爱的学生更高的分数,导致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状态和考试成绩不相符,影响考核评价的客观公正性。

(三)重书面知识,轻思维能力

基础课考核内容主要考察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掌握情况,侧重于记忆性知识和共性知识的再现,比如重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基本原理方面的知识记忆,忽视通过相应情境、境域影响,力促学生形成符合教学预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试题内容来看,依然采取传统的标准化考试,拘泥于教材现有的知识,客观性试题偏多,主观性试题较少,且试题答案多是唯一的,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狭窄,忽视学生运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种重知识、轻能力的考核评价极易对学生学习和备考产生错误的引导,无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不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三、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考核评价探究

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必须摆脱传统思维的束缚,发挥考试的总结性评价、目标导向性和激励功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重视对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等多方面的具体考核,基于此,笔者就基础课考核评价提出三点思考。

(一)运用信息化课程平台,过程性评价更加客观

目前市面上有很多基于移动终端构建的信息化课程平台,教师可以通过此类平台要求学生参与自己设计的课堂教学活动。此类平台可执行实时互动与教学反馈,短时间内可实现学生签到、即时答题、单元练习和教学讨论等过程性评价,互动完成后,课程平台会即时统计学生的成绩,并以数据和表格的形式展示给教师。根据学生的参与率和答题的正确率,教师对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了如指掌,同时,教师可以随时调整教学进度,稳步推进教学进程。运用信息化课程平台开展过程性评价,不仅克服了传统教学中评价的滞后性及难以保存等问题,而且极大地减轻了教师工作量。在基础课普遍采用大班课堂的教学环境中,基于移动终端构建的信息化课程平台能够有效实现“一对多”的互动模式,解决了课堂教学中的过程性评价和课堂互动问题,极大提高了教学效率,据此,学生的真实水平与思想状况也能够确切地反映给教师,更为契合基础课的教学目标。

(二)明确小组每一位成员分工,课堂讨论更有成效

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下,课堂讨论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通过布置任务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在商讨和辩论中互相启发,锻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批判性思维等能力。课堂讨论通常以小组学习的形式开展。在小组学习过程中,每一位小组成员共同参与学习活动,才能较好地实现对新知识的内化;如果小组成员分工不明确,会导致个别学生浑水摸鱼,不仅影响了其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会使小组成绩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在布置小组学习任务时必须明确每一位小组成员的角色和所担负的职责。在学期伊始,笔者会下发本学期的小组学习任务。首先,通过介绍学习金字塔理论分析为什么需要小组展示;其次,根据本学期的授课计划制定小组学习任务,由各小组自行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再次,确定小组成员角色和分工,小组成员角色包括资料收集人、资料整理人、PPT制作人、主讲人和监察员,确保每一位小组成员各司其职,每一个角色都有相应的规则约束;最后,课堂讨论环节的考核评价分为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学生自评又分为小组合作性评价和学生互评。这样既能保证小组全员参与,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和完善,而且还能使每一位小组成员都深刻理解领会学习任务,更为真实地反映学生水平,使得评价更为公平公正。

(三)重点评估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能力,课程考核更为全面

在注重教材知识点的考核和运用之外,基础课考核评价一定要重点评估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能力。课堂教学以时政问题、社会热点问题与学生实际问题为导向,邀请学生进行解读,着重考核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剖析自身处境的能力,让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领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实践教学以“身体力行、知行合一”为导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相关社团活动,着重考核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引导学生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外化为学生日常行为的规范准则,自觉增进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自觉、感情认同和理论实践。

参考文献

1.张健华、经理2017《构建高校思政课“四维”考试考核模式》,《中国高等教育》第1期。

2.谭志虎、胡迪青、田媛、许炜2018《微助教对高校大班课堂互动教学的重构》,《现代教育技术》第1期。

本文摘自《文理导航》杂志。



上一篇文章:明代文人对曹操的评价及文学影响

下一篇文章:典故词语在中学语文中的教学价值


云投稿学术期刊学术论文

云投稿中心——中文期刊展示网站

Copyright @ 2022 Corporation云投稿, All Rights Reserved | Belongs:云投稿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