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行业博览学术期刊学术论文文献帐号职称政策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云文 > 教育论文

学校德育匹配社会生活的研究

来源:  作者:  时间:2015-10-24

【作者】 张博; 

【机构】 广西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摘要】 学校德育对社会生活的偏离主要表现在目标、内容、方法三个维度上,社会生活是道德发展的土壤,学校德育只有匹配社会生活才具有实效性。因此学校德育应在目标、内容、方法上与社会生活进行匹配。价值澄清式德育、体谅关心式德育、社会学习式德育三大德育模式是学校德育匹配社会生活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 学校德育; 社会生活; 价值澄清; 体谅关心; 社会学习;

       在今天以知性德育为主的德育模式下,学校德育有的只是盲目的道德知识灌输、严格的纪律制约,教师和家长只见孩子的行为,完全不在乎学生所思所想。在这样的道德模式培养下,学生在学校可能是一个拥有“高尚道德品质”的好孩子,但是一旦进入社会就会遭遇道德困惑。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学校德育对社会生活的偏离。这种现象已成为当今学校德育的共同弊病,但是学生的生活空间也会延续到社会,学生离开学校之后并不能按照学校所培养的德性过眼前的“社会生活”。本文针对当今学校德育的这种现象进行了分析与思考。

      1学校德育偏离社会生活的现实审视

      1.1脱离生活的德育目标对社会道德理想的遗忘当今道德教育目标偏于两个极端,一方面学校道德教育目标忽视了对社会生活的关照,指向超越现实生活的未来生活世界,学生面对高、大、空的德育目标,显得无能为力。但是人是社会的人,人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因此,道德教育的目标应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的生活服务,道德目标应就在学生的眼前,只要学生努力就能实现。另一方面学校德育把学生掌握一定社会规范或规则作为道德教育目标,这样的德育目标扭曲了道德教育的本质。正如科尔伯格指出:“把道德教育看成是对道德发展的促进而不是直接传授一些固定的道德准则。”[1]总之,偏于极端的德育目标脱离了社会道德理想,社会道德理想要求道德教育的目标应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而又超越现实生活,超越人类现有的高贵道德品质。

论文发表《科教文汇》 杂志投稿咨询QQ:1105665661
更多文章可在云投稿查看

 



上一篇文章:具有民族主义特征的身份认同在泰华文学中的体现

下一篇文章:汉语副词研究综述


云投稿学术期刊学术论文

云投稿中心——中文期刊展示网站

Copyright @ 2022 Corporation云投稿, All Rights Reserved | Belongs:云投稿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