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行业博览学术期刊学术论文文献帐号职称政策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云文 > 教育论文

小学语文课堂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提升的几个手段

来源:  作者:  时间:2021-03-02

摘要:文化的传承和理解是语文核心素养之一。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应有之义。注重汉字文化内涵的挖掘、加深中国语言文字的理解、领悟古代经典诗词的精髓、创设契合传统文化的情境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几个重要手段。

关键词:课堂教学,传统文化,传承与理解,手段

文化的传承和理解是语文核心素养之一。中国传统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和基因。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生命命脉和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小学阶段是奠定人的语文素养的基础期、关键期。因此让小学生在语文教学中不断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浸淫,从语文学习中体味传统文化的多姿多彩,深刻领悟其奥义和精髓,养成“寂然凝虑”。为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小学语文课堂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提升,与诸位同仁分享自己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注重汉字文化内涵的挖掘

汉字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每一个汉字都是一种传统文化的镌刻,它不仅是语言的载体和文化传播的工具,也是一种瑰丽文化的宝藏。挖掘汉字文化内涵,是提升学生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基本手段。如在教学汉字“木”的过程中,我先让同学们看一下“木”的甲骨文,然后提示学生发挥想象力,联想像树杈,像树的枝干,当学生回答“树木”的“木”时,给予鼓励并为同学们的想象力提出表扬,然后写出楷书“木”,接着讲解“木”的书写顺序以及笔画,最后通过“木”的学习,进而学习“林”,再到“森”,两个“木”就组成了树林的“林”,再有更多的树木,就形成了“森”,是森林的意思。再,还可以将木作为偏旁,构建起一系列木字旁的汉字字组,如“桃、李、杏、梨、柏、松、树、枝、”等。通过这些学习,学生就对汉字“木”有了更深、更全面的认识。又如“雷、雪、霜、雹”都与有“雨”构成的;“跳、踢、跑、蹦”等都是“足”部运动;“拉、提、抱、抓、挠、撕、挥”等都是与手有关的手部动作……这样,引导学生深入到汉字的文化背景中去,让学生了解汉字的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内涵,从而激发了学生对汉字学习的浓厚兴趣,积淀了传统文化的基础知识,提升了对传统文化的良好感知,有利于学生传统文化承传和理解素养的提升。

二、加深中国语言文字的理解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文化获得的过程。加深中国语言文字的理解,是提升学生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重要手段。

如在教学校本课程《国学》之《论语》时,对孔子“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解,一般我们通常都将之仅理解为:自己做不到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不要逼迫他人做自己也未必能做到的事情,每个人都应该将心比心。这自然没有什么错,但如果我们联系孔子“推己及人”“己立立人,己达达人”思想,其实这句话还包含着另一层意思:即“已所欲,则施于人”。即自己喜欢的,想得到的,也知道别人想要得到的,而自己又能做得到的,就应该主动、热情地帮助、给予,真正做到“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这样,学生就加深了“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传统儒家仁爱思想的理解。再如,对“礼义之邦”和“礼”的理解,其实孔子这里所说的“礼”不是仅仅“礼貌”的意思,这里的“礼”还有讲求尊卑长幼的秩序的意思。就是说“礼义之邦”是指这个社会是有秩序的社会的意思。这样,学生就加深了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和“礼义之邦”的深刻理解。无疑,也有利于提升学生传统文化传承和理解的素养。

三、领悟古代经典诗词的精髓

古代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积淀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千百年来,古诗词以其独特的形式和韵律熏陶着炎黄子孙的情操,其优美的语言、华丽的辞藻和真挚的情感润物无声地浸透到中华民族的每一根血脉。使我们的学生“腹有诗书气自华”当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因此,加强古代诗词的教学,深刻领悟古诗词的意蕴和精髓,对于提升小学生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理解的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如在教学《出塞》一诗时,我引导学生先读懂诗的意思,然后要求学生展开想象:体会诗人对久戍士卒的深厚同情和对戍边将士连年苦战却无能为力的苦闷,企盼有汉代卫青、李广那样的名将来镇守边疆,早日平息边塞战火,让人民过上和平安宁的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而让学生领悟诗人丰富复杂的内心情感,体味诗人雄浑深远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

四、创设契合传统文化的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既有利于学生循着知识产生的脉络去准确把握学习内容,也能够帮助学生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比较强烈的情感共鸣,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使学习成为一种包括情感体验在内的综合性活动,对于提高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所以,创设契合传统文化的课堂情境,也是提升学生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有效手段。如在教《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时,我为了让学生与诗人苏轼“交流对话”,要求学生闭上眼睛,一起聆听诗朗诵,背景音乐是琵琶演奏曲《阳春》,并要求学生想象:开始时西湖之上还是阳光灿烂,水光潋滟;把酒言欢中,不知不觉天空中竟飘起了蒙蒙细雨,此时此刻,在云雾迷蒙的湖面上,苏轼乘坐着一叶扁舟,在醉意微熏中,已是飘飘欲仙,眼中的西湖正幻化成了一美貌女子向他翩翩走来。此时此刻,在苏轼心中,有愁吗?有忧吗?只是与友人一起泛舟湖上,开怀畅饮,沉醉于湖光山色之中,沉迷于美酒与友情之中,在“已无风雨已无晴”,“已无忧伤已无愁中”的心境中把酒言欢,笑谈人生。然后在自己范读之后,让学生朗读一遍进行体会。这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让学生从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作为传统文化传承和理解的重要阵地,对于培养学生民族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而注重汉字文化内涵的挖掘、加深中国语言文字的理解、领悟古代经典诗词的精髓、创设契合传统文化的情境等方法和手段,对于促进学生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提升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摘自《文理导航》杂志。



上一篇文章:从教材结构向教学结构“转化”的研究

下一篇文章:运用信息技术推动学前教育改革


云投稿学术期刊学术论文

云投稿中心——中文期刊展示网站

Copyright @ 2022 Corporation云投稿, All Rights Reserved | Belongs:云投稿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