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行业博览学术期刊学术论文文献帐号职称政策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云文 > 教育论文

浅谈“互联网 +”时代如何做好中学德育教育

来源:  作者:  时间:2020-10-23

[摘要]移动“4G”“5G”的普及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全新的“互联网+”时代,同时不可忽视互联网不良因素会侵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本文结合“互联网+”时代特点,分析中学德育教育面临的困难,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意见。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网络,中学德育

一、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德育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它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智育、体育、美育等相互联系,彼此渗透,密切协调,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推动和保证作用。中学生是祖国未来建设的主力军,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培养一支具有良好道德和文化素质,掌握先进科学知识的中学生队伍是中学教育的重中之重。

二、“互联网+”时代中学德育面临的问题

(一)学生对不良内容的抵制力低

1.青春期特性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有强烈的好奇心与叛逆性。他们对于新事物或是家长、老师禁止的事物,会有一定的向往与崇拜,想去尝试与体验,但他们本身缺乏对不良内容的判断与抵制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不良思想的侵害。

2.不良群体影响

中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会与社会中的各类群体打交道,难免会遇到一些不良群体,这些群体的不良行为习惯会对学生的言行产生影响。

(二)德育教育形式单一

学校德育教育模式单一,只通过思想政治课程或是主题班会等形式开展教育,形式单一、内容枯燥、教育时间有限,并且对问题的分析浅尝辄止,无法对学生起到警示作用。

(三)学校舆情管控困难

“互联网+”时代,网络对中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网络论坛、博客、微博等媒介的内容庞杂,再加上网络信息内容的复杂性、产生的特殊性和形成过程中的突发性等原因,容易使懵懂无知、缺乏社会经验的中学生,难以辨别信息的真伪,从而引发网络舆论。而学校没有特权可以辟谣,使得学校不易管控舆情变化。

三、“互联网+”时代中学德育工作新探索

(一)树立正确的思想引领

在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学校需要强力抓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严把学生教育的政治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学生德育工作上升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做好对学生的宣传教育和管理。加大学生对国史、党史、时代局势的教育,让学生充分了解我国现今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特点、时政情况。学校要以三个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七个观念(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一个信仰(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崇高信仰),一个理想(树立报效国家、服务社会的远大理想)教育为引导,让正统思想观念、信仰、理想真正成为学生的思想引领,培育新时代学生的精神风貌,丰富新时代学生精神内涵。

(二)根据学生特性进行个性化引导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直接面对教学的主体,是学生的管理者。所以,教师在组织实施教学时,应承认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民族特点、性格特点,进行平等对话式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宽容、合作的学习氛围。同时,教师应打破“长幼有序”“师道尊严”的传统思想,积极与学生做朋友,摸清每个学生内心的想法,针对性地进行启发和引导,切实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帮助他们提升德育素养。

(三)把握时代特点,丰富教育内容

学校要与时俱进,丰富德育教育内容,改变德育教育方法。除了传统的德育课程、主题班会外,要积极利用网络新媒体技术,搭建以网络媒体为媒介的德育工作平台。可建立主题新颖、内容活泼的主题网站,可推出德育答题竞赛换取礼品的游戏,来吸引、凝聚大量的学生;还可以综合影视、图片、文字的优势,利用新颖的议题来吸引学生的眼球,从而增强德育教育内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四)树立良好舆论导向

树立良好的舆论导向,能使学生明辨是非,提倡、支持正确的,否定、批评不正确的,使班级、学校有思想、行为上的标准。教师是建立班级、学校正确舆论的支撑力量,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学校规章制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对班级、学校的舆论导向做出指导。同时还要在班级、学校中树立正确的标杆,形成师生精诚互动,同学相互带动的环境,使得班级、学校的良好舆论环境得以确立。

结 语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学德育教育也应与时俱进,结合“互联网+”时代的特点,创新德育教育形式,丰富德育教育内容,通过不同的形式与内容形成德育正能量,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高校网络舆情现状及其应对策略的思考[J].知音励志(社科版),201512):36-37.

[2]叶奕乾,孔克勤.个性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3.

[3]王伟.把握班级舆论,引领班级管理[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5,(08):18-20.

本文摘自《文理导航》杂志。



上一篇文章:高中后进生心理障碍成因及对策

下一篇文章:加强高中化学实验改革…提高教学效率


云投稿学术期刊学术论文

云投稿中心——中文期刊展示网站

Copyright @ 2022 Corporation云投稿, All Rights Reserved | Belongs:云投稿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