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行业博览学术期刊学术论文文献帐号职称政策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云文 > 教育论文

地域视野下的刘亮程散文创作研究

来源:  作者:  时间:2020-08-20

[摘要]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新疆散文的创作从消沉到风生水起、百花齐放,展现出了蓬勃的生命力。他凭借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被誉为“20世纪最后一位散文家”“乡村哲学家”。刘亮程散文中充满乡土情结,体现了他对故乡的热爱,展示了他对生命意识的哲学思考,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体现了他独特的自然观和对自然的感悟。

[关键词]乡土情结,村庄,生命的意识

一、乡土情结

刘亮程,1962年出生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里,在那里刘亮程度过了他最难忘的童年。上学,对于这个地方的孩子来说是非常艰难的事情,刘亮程在接受采访时向我们介绍过自己所受教育的过程,在黄沙梁没有正式的学校,也没有专门的老师,孩子们上课也是时断时续。刘亮程没有系统地受过教育,他种过地,当过农机管理员,劳动之余写文章,多年的农村生活对他的思想有很大的影响。在大自然中,他学会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成为一个真正的思考者。他很热爱他的故乡黄沙梁,他将黄沙梁这个村庄当作自己灵魂的栖息地,是他感情流露的突破口。他也说:“我只是这城市的客人,永远是。无论是寄住几天还是生活几十年;挣一笔钱衣锦还乡还是变成穷光蛋流落街头。城市没一件属于我的东西。我把楼房当成一座座荒山去爬,那上面不会有我的家。”他说城市的孤独感对于一个离开了自己生活过多年的地方的人来说,使他更加想接近乡村。刘亮程构筑乡村世界的家园意识显然不是简单的情感波澜,而是包含了生命中的痛和爱,如他自己所说,黄沙梁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故乡,它不仅是一个人的出生地,还是一个人的生存寄托和精神寄托。这种情感的积累和沉淀,使刘亮程散文中对故乡的描写都充满活力和生命力,这更加表达出刘亮程对故乡的热爱,让我们重新认知和了解现在的乡村家园。

二、人和自然的和谐

刘亮程的散文创作将人与自然结合起来,人只有回到自然中,才能得到真正的和谐。这里所说的自然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自然环境,而是指一切客观存在,从广泛意义来说,人自身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从宇宙发展史来看,人类本来就是从自然界脱离出来的生命存在。人与自然的分离只是生物进化的选择,不是人的客观意志决定的。刘亮程的散文充分再现和揭示了乡村中人与动物、植物的和谐关系。从他的文字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一种宁静的和谐,是人与土地的和谐,人与生物的和谐,是人与人的和谐,这种内心的满足和宁静对于焦躁的现代人来说是珍贵的。刘亮程的散文中,描写动物的篇章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出现了许多动物,像狗、马、驴、牛、老鼠、小虫子……这些乡村中常见的动物大摇大摆的当足了一回主角。相反,人好像倒是次要的,在这里只落了个和动物平等的地位。在他的世界里,任何一种动物、一种植物都有鲜活的生命力。《与虫共眠》中他写到与一群小虫共同度过的一段美好时光,“我在草中睡着时,我的身体成了众多小虫子的温暖巢穴,醒来时已是另一个早晨,我的身边爬满各种颜色的虫子,它们已先我而醒忙它们的事了。这些勤快的小生命,在我身上留下许多又红又痒的小疙瘩,证明它们来过了。我想它们和我一样睡了美美的一觉。有几个小家伙,竟在我的裤子里呆舒服了,不愿出来。”刘亮程的散文充满着一种来自大自然的智慧,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一种谦和的智慧,让我们感到有必要珍惜大自然赋予我们的一种近乎天然的感知能力。文章的开篇就把我们读者带入了自然世界,这种陌生而亲切的感觉一下子就吸引了读者。在黄沙梁,这些小动物可以放心大胆的生存下来,不会担心人们用什么手段来伤害它们。

三、生命的意识

刘亮程的作品中写到了很多自然意象,如风、太阳、炊烟、雪等。捕捉这些意象的背后,其实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是对生命存在及价值的思考,把人带入深层次的哲学境界,引起人们更多的反思和共鸣。从哲学层面上讲,人不仅仅是客观存在的事物,而且人还是具有意识的生物,具有主观能动性。对社会意识的存在和思考,人和外界的联系是否具有能动性,就会自然地意识到生命价值的存在。在《冯四》一篇里,刘亮程感叹生命的单调、重复。一个人的一生总可以在另一个人身上找到。“一个人一出世,他的全部未来便明明白白摆在村里。”怎么也活不出新意,生活充满无望,没有变化、没有希望的生活是对生活一种无言的损耗。在《寒风吹彻》一文里,他悲悯地写道:“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我们帮不了谁。我的一小炉火,对这个贫寒一生的人来说,显然微不足道。他的寒冷太巨大。”冬天如期到来了,寒风带着穿透力吹遍每个角落,吹进人的心里。即使再努力地防御,寒冷还是钻进了屋子。大雪覆盖了村庄和田野,蕴含了巨大的杀伤力,给外面的生命带来了威胁。这莫大的雪不放过任何一个弱小的生命。这种寒冷带来的伤害是永远的,我们在生活中总要面对别人的冷漠,总要面对人生的低谷。这时,我们的伤痛是发自内心的凄凉,在生命的冬天来临时,我们谁都帮不了,每个人的内心都是孤独的,并且从孤独中体会生命的意义。从刘亮程的文章来看,作者很关心农民生活,从他的某些作品中可以看出农民的生存危机和苦难,但是在这苦难当中又有着快乐。

刘亮程的散文有专门写劳动的,叫《劳动是件荒凉的事》。作者认为劳动者反复性的劳动,用不着思想和思考的,被劳动所异化,这种生存方式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土地给了人们生存的希望,又束缚了人的劳动力和思想。刘亮程认为当劳动者只知道埋头苦干而不清楚自己劳动的目的和价值时,这样的劳动就是寂寞的。结语刘亮程是个性独特的作家,他的散文写作围绕着他钟情的自己一个人的村庄,讲述了在村庄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从养育他的故乡的生存环境中读出了具有生命意义的哲学,并把自己从自然中获得的哲学思考展现给大家,当我们通读他的散文作品时,使人们内心感到平静。故乡和童年永远是刘亮程的精神归宿。一方面是童年时代的原生态的环境深深植根于作者心中。从小生活在黄沙梁的刘亮程对这片土地的一草一木都是极其熟悉的,身边的事物成了他思考的对象。另一方面,儿童的眼睛去看这个世界会更加真实。脱去人与人之间功利的外衣,让一切回归到自然本真的状态是刘亮程散文的一大特色。

在今天这样物欲横流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基本上处在一种紧张和焦虑的生活状态中,读刘亮程的散文能感觉到他对自然的尊敬,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期盼,对生命的痴迷,刘亮程的乡土散文给予我们更多的寄托和内涵。在快速发展、竞争激烈的当代社会中,精神方面的问题显得日益重要和突出。刘亮程在面对功利化的现代社会时,把目光转向自然,在自然中寻找一种精神上的永恒,并且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守着这片精神家园。在刘亮程心里始终有落叶归根的情结,认为故乡是人们心灵的最后归宿。这种情结也是作者把对故乡和死亡的思考联系在一起的结果。于是刘亮程就把自己的根深深地扎在黄沙梁,永远地栖息在那里。刘亮程正是通过自己“来自村庄和田野”的“单纯而丰饶的生命体验”,揭示着“民族生活中朴素的真理”,“在对日常岁月的诗意感悟中,通向人的未来”。

刘亮程的散文不仅提供了一种散文题材,他更多的是在带来一种新颖的朴素之风,让人们不沉迷于城市的时尚和流行之风,将自然归于本质,将宁静归于现实。我们读刘亮程的散文作品,可以使浮躁的内心变得平静,保有一颗净洁的心,让心灵冲破现实的束缚,我们可以更好的自我反思:我们究竟向社会索取什么,想要得到什么。我们应该明白我们付出巨大的痛苦和精力究竟要换取什么,我们在这样的环境中要得到怎么样的生活,怎样才能从这样的痛苦环境中走出来,来取得更大的成功和成就。刘亮程的文学创作,无法阻止我们的躯体往前走,但能让我们急促的脚步慢一些,让我们浮躁的心灵静一些。也许,慢就是快,因为能顺利地返回“自己的村庄”,把心灵安置在精神家园里。

参考文献:

[1]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

[2]刘亮程.风中的院门[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

[3]周立民.刘亮程的村庄——谈刘亮程的散文[J].当代作家评论,20021):51.

[4]赛妮亚.乡村哲学的神话——“刘亮程现象”的反响与争鸣[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

本文摘自《文理导航》杂志。



上一篇文章:游戏精神的迷失与回归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影响

下一篇文章:幼儿园生态种植活动的教育策略


云投稿学术期刊学术论文

云投稿中心——中文期刊展示网站

Copyright @ 2022 Corporation云投稿, All Rights Reserved | Belongs:云投稿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