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行业博览学术期刊学术论文文献帐号职称政策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云文 > 教育论文

李白《蜀道难》中“以赋为诗”的艺术表现形式

来源:  作者:  时间:2020-04-29

摘要:任何文学作品都有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和丰富的思想内涵,只有仔细阅读、鉴赏,才能品味出文章表达的情感。本文将从夸张惊人的写作手法、新奇的创作想象力以及磅礴浩大的创作气势等方面深入分析与研究《蜀道难》中“以赋为诗”的艺术表现形式。李白通过描绘蜀地山川之秀美,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同时流露出对当时国家所处藩镇割据局面的深深忧虑。

关键词:《蜀道难》,以赋为诗,表现形式,李白

李白是一名浪漫主义诗人,为我国诗歌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李白的诗雄浑、真诚、自然、飘逸,毫不矫揉造作,给人一种清新自然、浪漫飘逸的感觉。李白经常借助雄伟瑰丽的意境来进行描绘,通过意境折射出当时的创作背景,进一步表达自身的情感,以此创作出优秀的诗篇,影响后人,并为后人所传颂[1]。此外,李白放荡不羁,爱憎分明,且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这使得他的诗歌别具一格,诗风独具特色。李白通过惊世骇俗的笔墨,尽情抒发内心的愤懑与忧虑,以此来表达抑郁不得志的情感以及对封建统治政治的猛烈抨击。作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蜀道难》突显了李白“以赋为诗”的艺术表现形式。诗中运用了极其夸张的表现手法,内容细腻,语言风格也极其雄健与奔放。李白通过描写秦、陇、蜀地区奇险、壮美的风光,向人们展现了一幅惊险神奇、恢宏浩大的画面,使人们更好地感受到蜀道环境的险恶,从而进一步去体会诗人通过蜀道艰难环境所表达出来的情感[2]。

一、《蜀道难》的架构

《蜀道难》由三部分组成。开篇部分,李白描绘了蜀道开辟的艰难,通过借用一个古老而神秘的传说,使诗的意境更加神奇与玄妙,更加神秘莫测[3]。第二部分主要描绘蜀道的行走之难。在该部分,诗人主要从气氛的悲凉愁苦、山的高峻险恶以及路的艰险重重等方面渲染蜀道的行走之难,使文章读起来更加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第三部分主要描绘蜀道环境的艰险及形势的险恶,从而进一步突出《蜀道难》一诗的主旨。在创作过程中,李白通过对蜀道的刻画及描述来表达自身情感,暗示自身的政治立场。《蜀道难》全诗读起来脉络结构清晰明朗,给人一种一目了然的感觉。

二、《蜀道难》的艺术表现形式

(一)神奇的想象

想象是指在诗歌创作中通过想象来表现事物形象的一种基本手法。想象是艺术构思的灵魂,能够有效提升艺术构思的境界。俗话说:“规矩虚位,刻镂无形。”[4]这句话就是在指艺术形象从无到有的想象。创造者借助丰富的想象力,成功地表现出其塑造的艺术形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与“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便充分体现了李白神奇的想象。“蜀道真太难攀登,简直难于上青天。”将在蜀道行走与上青天进行比较,充分体现出了蜀道的艰险与诗人的神奇的想象。善于高飞的黄鹤尚且无法飞过,即使猢狲要想翻过也愁于攀援,利用黄鹤和猢狲来侧面衬托蜀道的艰险,更加给人们想象的空间,有效突出了蜀道的艰险。杜甫曾经用“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评价李白的诗歌,殷瑶也曾以“推奇又之奇”评价李白的《蜀道难》。二人均认为李白的诗歌有着非常奇特的想象力,可以用“纵逸”来形容,简直是超出常人的想象力。这便是对李白《蜀道难》一诗中神奇想象的赞誉[5]。

(二)大胆的夸张

在文学艺术作品创作中,最为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便是夸张。夸张的表现手法能够描绘出许多普通言语无法描绘的意境,还能达到“精细不能追其极”的更深层次的意境。大胆的夸张往往能够在心理和生理上给予人们极大的刺激,它还能够创造出良好的艺术效果,使事物更好地呈现在人们面前[6]。李白在创作《蜀道难》一诗时,夸张的表现手法运用得炉火纯青。“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便彰显了蜀道的险峻,给人们一种蜀道艰险的感觉。除此之外,“连峰去天不盈尺”也将山的险峻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日常生活中,《蜀道难》中描绘的“连峰去天不盈尺”的景象是不存在的。然而,李白用夸张的表现形式将此情此景表现得淋漓尽致,描绘出了一幅“连峰去天不盈尺”的景象,从而使人们更好地阅读和理解《蜀道难》这篇文章,感受到蜀道的艰难险阻[7]。在诗歌创作过程中,李白巧妙地采取夸张的表现手法,以此来更加鲜明、立体、生动地将自己的所见所想呈现在人们面前。

(三)浓烈的感情

在诗歌创作中,想象的表现手法和夸张的表现手法都是通过诗人主观情绪来支配的。因此,诗人在创作时要有浓烈的情感,以此来达到一种“登山则情满于山”的意境,从而使自己的文学作品充满强烈、鲜明的色彩。《蜀道难》开头的感叹句“噫吁嚱!危乎高哉!”便表达出李白初见蜀道时的惊叹。这种惊叹是发自内心的,有着较为强烈的震慑效果[8]。在此基础之上,李白详细描绘了蜀道的每一具体事物,进一步抒发了自身的主观感受。李白在创作时先描绘、再感叹,这已经在人们心中引起了共鸣,从而使人们更加清晰地去认识蜀道自然风光,感受诗人在看到蜀道风光时的情感。

(四)诗歌节奏的和谐灵动

《蜀道难》读起来音律和谐、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从开篇的“噫吁嚱!危乎高哉!”到下一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其韵脚随着诗的内容而发生变化,使整篇诗读起来雄壮、动人,极具音韵美。李白创作《蜀道难》时将七言句作为最基础的句式,这样使得《蜀道难》一诗既有骈体的工整押韵,又充满着散文的流畅笔意。此外,李白在诗中多次转变句式,巧妙地诠释了要表达的内容,从而更加生动和形象地突出了蜀道的艰难。最后,李白选择用“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来结束此诗,既能抒发诗人自身的情感,又能使人们在朗读之后回味无穷。

(五)铺述中融入传说和神话

李白创作《蜀道难》时还加入了一些神话和传说,从而加深了诗歌的纵深感。众所周知,李白的诗歌本身就具有一种“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魅力。其在创作《蜀道难》一诗时更是巧妙地运用了神话与传说,从而使得《蜀道难》的诗意变得更加丰满。比如,“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中有一个夸张句、两个惊叹句以及三个感叹句,开头语句不凡,巧妙地表达出自己初见蜀道时的情感。之后,“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一句借助传说中蚕丛和鱼凫艰难建立蜀国的传说巧妙借鉴了秦地沟通、蜀国开国的发展历史,把笔触伸向了远古时代,以此来丰富《蜀道难》一诗的内涵。

三、结语

通过本研究可以发现,李白创作的《蜀道难》充分体现了“以赋为诗”的艺术表现形式。《蜀道难》一诗豪放与飘然并存。在创作时,李白把夸张的语言对比和强烈的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产生了不凡的艺术效果。这种艺术效果与当时诗人所处的社会、政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参考文献

1]冷卫国.李白《蜀道难》历代主题说平议:兼论李白与《文选》赋的关系及其“以赋为诗”的艺术特征[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24-128.

2]张庆辉,李鸿斌,范成功.从巴斯奈特文化翻译理论分析唐诗英译的文化策略:以李白《蜀道难》两译本为例[J.海外英语,20187):169-170.

3]王东颍.眼前有景道不得,李白题诗在上头:“蜀道难”母题史考察[J.语文学习,20183):44-46.

4]何文宏.李白是“摸”着什么入蜀的?:关于人教版《蜀道难》课本注解之商榷[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78):39-40.

本文摘自《文理导航》杂志。



上一篇文章:初中物理开放性作业设计研究

下一篇文章:新词“橙领”看“X 领”词族的演变


云投稿学术期刊学术论文

云投稿中心——中文期刊展示网站

Copyright @ 2022 Corporation云投稿, All Rights Reserved | Belongs:云投稿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