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行业博览学术期刊学术论文文献帐号职称政策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云文 > 教育论文

单亲家庭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及防治措施研究

来源:  作者:  时间:2020-03-20

摘要:在当今世界中,单亲家庭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家庭形式。“单亲家庭”这个概念产生于欧美国家对当时婚姻状况的数据调查,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离婚率快速增长,离异类的家庭成为单亲家庭的主要构成部分,现今大部分人直觉认为单亲家庭是离异家庭,事实上单亲家庭产生的原因呈现多样化特点,而单亲家庭的架构也呈现多样化的形式,例如离异家庭、丧偶家庭、长期分居类家庭、未婚先孕类家庭。而离异是目前中国造成单亲家庭的主要原因,因为离异产生的单亲家庭数目占据所有单亲家庭数目的很大比例,其次是丧偶。而这些单亲家庭对青少年的影响不尽相同,有好处亦有坏处。

关键词:单亲家庭,心理健康,青少年,防治措施

现今社会家庭存在很多矛盾,这些矛盾逐渐演化成各种因素,致使家庭结构存在变化,而这种家庭形式的变化对家庭中孩子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有好有坏,影响不一。单亲家庭的结构包括离异家庭、丧偶家庭、长期分居家庭和未婚先孕家庭,按照各种不同的分类,探讨各个形式构成的单亲家庭对青少年的不同影响。现如今单亲家庭在所有家庭形式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当代需要研究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同时密切关注单亲家庭所造成的影响。通过孩子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种渠道,去解决相关单亲家庭所遗留的青少年身心健康问题。

 不同单亲家庭形式对青少年的影响

(一) 离异家庭

离异即离婚,法律上讲是父母双方通过一定的法律渠道,如诉讼或者协议等方法解除法律上的夫妻关系;情感上讲,父母双方发生矛盾,在婚姻生活中无法获得幸福,两人不再具有情感上的共情。离婚的原因有很多,对孩子的影响各不相同。离异家庭的构成就是父母其中一方单独抚养孩子,另一方给予一定的生活费。父母的离婚原因呈现多样化的特点,离婚原因的好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孩子,对孩子的影响程度也各不相同。因为离异而产生的单亲家庭形式中,因为父母双方在离异过程中的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对青少年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如果父母双方正确对待婚姻关系,在孩子面前正确对待离异问题并进行正确的引导,在离异过程中对孩子也进行了积极关注,这种情况孩子会根据父母的态度正确地认识到父母的离异问题,从而正确对待父母离异这个问题,因此它对单亲孩子产生的负面影响较小。反之,若父母对于双方的婚姻关系产生很大的矛盾,对于孩子没有进行积极关注和引导,甚至父母将双方的问题暴露在孩子的面前,就会对孩子造成深深的伤害,孩子对于父母离异的问题也不会正确看待和对待,很大可能性产生仇恨、冷漠、忧郁等负面情绪,并做出对社会有危害性的不恰当行为。在父母双方都组建新家庭时,孩子还会产生自己是多余的想法。以下是从父母对婚姻对孩子的不通过态度进行分析父母离异对孩子产生的不同影响,同时另外将离异后的重组家庭对孩子影响也进行了分析。

1.父母的态度

在离异家庭中,父母的态度至关重要,这直接影响孩子对父母婚姻关系的看法,也同样影响着孩子在未来面对问题时或者待人接物时的心理特征。(1)父母正确对待婚姻关系,对孩子进行积极的关注和引导。父母的理性也同样会造就孩子的理性。在一段失败的婚姻关系中,不仅是一方有错,一个巴掌拍不响。父母理性的对待婚姻关系,正确认识到双方不适合以法律上的夫妻关系生活,这种不适合对夫妻双方的正常生活造成影响。这种情况下,父母一般会正确对待婚姻关系,不会大吵大闹,通过是对孩子进行积极的关注,通过沟通,让孩子认识到父母的难处,对他进行积极引导,避免青少年产生危害性的负面情绪。在父母的正确态度下,单亲孩子一般会正确认识到父母关系,虽然会产生一定程度上的伤心或难过,但是会接受现实,而这种程度的负面情绪通过时间的推移便会渐渐减弱,甚至于单亲孩子会认识到离婚才是让父母生活更好的途径。(2)父母在离婚过程中重点关注父母自身,对孩子没有进行积极关注,甚至忽略对孩子的引导。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心理。

①自卑感

在沉重的家庭氛围中,孩子也会产生沉重的心理特征。在对比周围朋友或者同学中原生家庭,孩子会觉得自己和周围人是不一样的,产生别与他人的另类感,从而变得沉默寡言不合群。由于家庭氛围的暗沉,孩子自身也没办法进行积极的自我调节行为,致使孩子的性格越来越趋向于内向,在接人待物中不自觉地带着自卑感,渐渐的不善于和人打交道。

②脾气暴躁,仇视敌对心理

在此类家庭中,大部分父母基本上处于大吵大闹的情况,甚至于在双方离异后,心有不满,抚养孩子的一方家长对孩子具有一定程度的暴力行为。在黑暗不幸的家庭生活中,孩子的性格渐渐暴躁,且极具暴力行为。离异家庭的孩子产生最严重的情况是孩子养成了仇视心理。在不幸中生活的孩子认为让自己处于水深火热之地的人是父母给的,这种孩子一方面理所当然地享受着父母的给予,以冷漠、仇视、恶言相对甚至暴力来消耗着父母对自己的愧疚。他们肆意妄为,无要求的索要生活费,在外打架斗殴。另一方面,有满富仇恨、厌恶的情绪对父母,没有作为子女的自觉。除了仇视父母,还仇视拥有原生家庭的孩子,为了补足自己在家庭上和别人不一样的需求,这类孩子对原生家庭的孩子进行“报复”行为,打架斗殴、威胁欺凌等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开始在这类孩子中出现。

当然啦,性格变得暴躁也不一定是因为产生了仇视心理。离异家庭的孩子在没有得到父母积极的关注甚至正确的引导时,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有些孩子采取了消极的做法来吸引父母的注意。例如,打架斗殴、学业上不积极,这都是部分孩子为了获得父母的积极关注而做出的非寻常的行为。

③对婚姻产生恐惧,对家庭产生恐惧

在父母失败的婚姻关系中,离异家庭的孩子看到得大部分都是婚姻的消极方面,自己的身心也在父母离异过程中的纠葛受到重创。青少年开始对未来的婚姻关系和家庭关系中产生恐惧,一方面害怕自己像父母一样进入一段失败的婚姻,从而是自己陷入负面交织的泥沼之中,另一方面又害怕自己的孩子像自己一般陷入水深火热的家庭坏境之中。这对离异家庭的孩子的未来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很大可能在孩子的未来产生不婚主义和不生孩子的思想。他们认为自己不去经历婚姻或者抚养孩子的过程,自己就不会有这种担惊受怕的情绪。

④解脱感

能让离异家庭的孩子在父母离异过程中产生解脱感的原因很大部分是父母自身的原因。其一是父母各方面的不匹配,导致婚后生活一直处于不愉快的吵架状态,这对孩子也是一种折磨,所以这类家庭的孩子自主的会产生一种父母并不适合生活在一起的想法,因此当父母离异后,此类家庭的孩子会产生一种解脱感,父母离异后会生活得更好的欣慰感;其二是父母其中一方有很严重的不良嗜好,如酗酒、暴力行为、犯罪行为等,其中一方可能会殴打配偶或者孩子,是孩子在父母的婚姻中过得相当不幸福,当此类父母离异后,孩子会觉得终于摆脱了这种让人不安的情况,甚至憧憬着未来跟着另一方家长的生活的美好愿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父母离异对孩子有帮助,但是父母自身需要自我反省,虽然孩子会有一种解脱感,但是同时家庭的缺陷会在孩子心理上产生不好的影响。

⑤自主独立性增强,综合能力提高,与父母的离心率提高,不信任感提升

一般情况下,父母离异都有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离异家庭的孩子一般会在父母离婚前夕就已经能预测父母的结局。但是有一种父母秉承着不能将自己的婚姻问题暴露在孩子面前,他们认为这样是为了孩子着想,事实上很多家庭都会有这种情况,很多父母认为在孩子面前吵架对孩子的发展不好,但有时候父母没有在孩子面前暴露情况,直到离异前夕,所有问题全部暴露出来,这对不了解全部情况孩子来说是一种重大打击,甚至对自己所处的家庭和父母产生了怀疑。别于之前以打架斗殴来吸引父母注意的孩子,这类孩子完全对父母和家庭失望,产生了严重的不信任感和被父母背叛的感觉,甚至没有想要引起父母注意的想法。他们开始认真攻克学业,学习能力渐渐增强,综合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使他们的自主独立性大大提高的原因正是他们不信任感大大提高,他们开始对周围的人产生不信任感,开始学会依靠自己而不是依靠别人,在他们的观念中形成了别人会背叛的臆想,所以他们开始不会对别人完全的信任。

2.父母离异后各自组建家庭

父母离异后大多会对孩子说一句话来消减孩子的焦虑,那就是:“你不是失去我们,而是拥有了两个家。”但是往往孩子感觉到的不是两个家,有句话说得好:两个都是家,两个又都不是家。这句话在父母双方各自组建家庭后感觉更是明显。父母在各自组建家庭后,孩子会觉得自己是多余的,因为父母不再是单个个体,而是属于另外两个家庭的家庭成员,他们不再仅是孩子自己的家长。这种多余感会让孩子产生自卑、自暴自弃的感觉。他们会独立也会自暴自弃的自我放弃,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放弃了父母。在他们的观念中,他们的父母是别人的家长了,日后的孝道和赡养和他们是没有关系的,毕竟是父母先放弃了他,所以他理所当然地放弃了他们的父母。

(二) 丧偶家庭

丧偶家庭是指在家庭中由于某种原因,母亲或者父亲去世,因丧偶而形成的单亲家庭中,丧偶家庭的孩子无论是失去父亲还是失去母亲,孩子内心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认为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对于孩子的社会交往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由于缺乏母亲或者父亲这一角色的引导教育,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缺少着重要的要素。在该分类中,分别以丧父和丧母来分别分析对青少年的不同影响。

1.丧失父亲

父亲在家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缺少父亲这个角色在家庭中辅导和引导教育着孩子,孩子缺失的将不仅仅是父亲这个亲人,还有父亲这个角色所带来的重要宝藏,往往失去父亲比失去母亲对孩子的未来更具有不利影响。

1)对死亡的恐惧和逃避

父亲可能会因为很多原因而丧失生命,在孩子的生命中失去未来指导的可能性。我有个同学,她的父亲是在她一年级的时候出车祸去世的,她的母亲一个人抚养她到初中,在初中的时候她的母亲才开始考虑重组家庭的问题。在我和同学交往的过程中,我发现她从内心深处就有一种自卑感,而且在学业上并没有较强的进取心,这在后面会谈及。在和她相处时,发现她对死亡很敏感。他们害怕身边人消失,尤其是仅存在身边的母亲,所以会对母亲产生极强的依赖。他们害怕失去,为了避免这种失去的感觉,他们也开始在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有所保留,逃避与别人的交心,这是极强的不安全感所导致的结果。

2)缺乏责任承担

父亲在家庭承担着支撑整个家庭,承担着家庭抚养的责任,在很多时候,父亲的做法也很多时候教导我们学会承担责任,缺乏父亲的指导,孩子会缺乏责任承担。

3)与原生家庭的孩子相比,缺乏一定程度的进取心

父亲在社会上走走出出,承担着很大的社会压力,在社会上打滚摸爬,早就形成了一定的压力承担,以及一定要成功的上进心。在与孩子相处时,父亲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在和孩子做游戏的时候会带给孩子一种竞技的感觉,这种感觉带给孩子上进心,让他们在学业上甚至未来上的工作生活都有一定的争取上进的想法。

4)感情用事,缺乏较强的逻辑思维

在某种程度上,父亲身为男性,具有男性独有的特点,与女性相比,男性在问题的解决上具有较高的逻辑思维,事件与事件之间的跨度不会很大,是具有理性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父亲与孩子的相处中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积极的带动。

2.丧失母亲

1)对死亡的恐惧和逃避

关于这一点,和丧失父亲是一个道理。这无关乎你失去谁,就像你身边亲人的逝世都会给你带来一定程度上对死亡的思考。孩子一样会对存在的一方,即父亲产生依赖。这种依赖感是高于普通家庭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感。

2)孤独感和自卑感

母亲在情感上处于孩子最重要的地位,因为孩子无论是出生前还是出生后对母亲都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在丧母的家庭中,孩子缺乏母爱,在和其他原生家庭的孩子相比的时候会形成一种自卑感,这种自卑感是缘于母亲的缺失,不仅是母爱的缺失,更是母亲角色的缺失。

3)病态的自责感

在丧母家庭中有一类特殊的家庭,就是因难产而丧母。这一类家庭对孩子影响更深。在孩子的观念中,孩子会认为是因为自己才导致母亲的逝世,如果孩子父亲没有积极的引导孩子,甚至不自觉地会流露出对孩子的“责备”,那么孩子会产生很强烈的自责感。这种自责感的程度不一,但是病态的自责感会让孩子产生不恰当的行为,如自残自杀,觉得自己是家庭得罪人。

4)缺乏人情世故

在丧偶家庭中,父亲在孩子教育成长中占着很大的位置,同样母亲也是这样。区别于父亲,母亲更多的是在为人处世、人情世故方面对孩子进行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并且在孩子的情感方面,教导他们宽容有爱,在缺失母亲角色的教导后,丧母家庭的孩子也会失去这方面的教育,虽然孩子也会从其他方面学习到这些事情,但是却不如在母亲那里学到的那样健全。在丧偶家庭中,除了这些负面影响,还有积极影响。这类家庭的青少年都会比其他家庭的孩子更加的懂事早熟。

(三) 长期分居家庭

长期分居的家庭中,分居原因是多样的,每一种原因对孩子的影响都是不同的。父母分居大多是由于工作而分居两地,在父母的观念中他们工作都是为了孩子的未来着想,他们没有考虑到孩子自己的想法,一味地投身于工作之中,他们主观方面的认为挣钱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打算,但是,他们忽略了对孩子的教育成长问题。根据长期分居的家庭,主要提及以下三个方面。

1.孤独感

无论是父母哪一方奔向他地,由于父母的忽视,他们会产生一种“没人要”的错觉。理性上孩子也知道父(母)离开是因为工作,但是人不是只有理性的灵魂。在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中,他认为人的灵魂由植物性灵魂、动物性灵魂和理性灵魂组成,事实上也是有道理的。情感上,孩子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一种孤独感,这是人之常情无法避免的。

2.叛逆行为

在长期分居家庭中,主要是父母的忽视对孩子影响较重。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孩子会采取极端的方式引起父母的注意,打架斗殴等叛逆行为极大可能性出现在长期分居的家庭中,而这种行为的目的就是为了引起注意。缺乏父母引导的情况下,这种叛逆行为会越来越严重,有的会做出对社会产生伤害性的极端行为。

3.冷漠疏离

在长期分居的家庭中,他们大多最终都会走向离异家庭的道路。原因有多种:出轨、感情淡漠。父母关系的不恰当处理再加上父母对孩子疏于引导,孩子对父母的关系会日渐疏离,形成淡漠的性格。

(四) 未婚先孕家庭

未婚先孕家庭是由于男女双方在未婚状态下进行性行为后,女方怀孕,但由于某些原因,男女双方并没有结婚,女方独自生下孩子并进行抚养。调查发现,未婚先孕家庭的子女在社会上会受到他人的排斥,对子女的发展极不有利,甚至会导致青少年犯罪。

1.自卑感和可耻感

由于母亲当年行为的欠缺考虑,孩子承担着这个世界的恶意。由于中国比较保守的思想,在中国未婚先孕是女性不检点的体现。未婚先孕家庭的女儿会受到更大的伤害和排挤。伤害最大的就是母亲的未婚先孕不是因为男女朋友关系的不正确处理,而是因为母亲从事某项不正当职业而致使怀孕,这会让这个家庭的子女受到更加沉重的打击排挤。在这类家庭中,部分孩子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和可耻感,自卑自己是这样的“特别”,可耻的是母亲当时不负责任的行为。

2.对男性角色的不恰当认识

若是男女关系中,是由于男方的不负责任而使女方未婚先孕独力抚养的话,孩子会对男性角色产生强烈的误解。子女对父亲这一角色会产生极强的怨恨等负面情感,由于父亲不负责任的行为致使他们如今的痛苦,子女在针对男性这一问题会产生不正确的认识。极端的女儿会在男女关系中产生排斥,严重者会成为现在人口中的“百合”或者“独身主义”。

3.对母亲的责备和对父亲的责备

在缺乏正确引导的条件下,未婚先孕家庭的孩子对父母不负责任的行为会产生强烈的排斥情感。无论是有难言之隐还是所谓的借口,孩子对父母当年不结婚却怀孕的原因并不在意,他们注重结果。而这件事情的结果就是母亲独自抚养、父亲的不负责任、他人的排挤伤害。

4.独立戒备

这类的部分孩子在家庭的影响下变得独立,不依赖他人。同时在外界的伤害中,他们也会变得异常戒备,为了防止自己受到伤害,他们会为自己设立一个保护罩。

 防治措施

(一) 孩子自身

除了一定的外界干预,孩子自己也要学会自我调节。在青少年阶段,孩子已经具有逻辑思维,且逻辑思维从“经验思维”向“理性思维”转换,在生理上、心理上还有社会性上是接近于成人的。所以关于父母的婚姻关系问题上和家庭问题上,青少年已经具有能够完美处理问题方式的思维逻辑,可以很好地进行自我调节,在发展中,本能的寻找能够促进自身发展的有利因素。所以在单亲问题中,青少年需要具有强大的抗压能力还有具有很好的自我调节能力,让自己的身心发展趋于好的方面而不是坏的方面。在心理上自我调节,减少负面情绪对自己的错误行为支配,利用理性思维从各个角度分析思考在单亲家庭中存在的问题,理解父母;在行为上自我调节,避免采取极端的错误行为,正确对待单亲问题。

(二) 家庭

单亲家庭对青少年起着主要影响的是父母,所以在单亲家庭中调节青少年心理及行为问题的关键要素还是父母。父母的感情纠葛不要牵扯在孩子身上。首先,父母理性对待双方问题,不能将自己双方的问题不留退路地展现给孩子;其次,要对孩子进行积极关注,注意孩子身心发展过程中是否因为父母的事情而造成不可挽留的伤害;最后,父母要引导孩子,青少年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阶段特点,虽然在各方面都趋于成人,但只是接近成人,却不是成人,所以父母还是需要对孩子进行积极的引导工作,向孩子分析父母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告知他所致使的结果分析,并对孩子进行情感的积极引导。在理性方面孩子是有所感知的,但凡是伤害孩子的其实大部分都是情感方面的问题,所以父母要注意对孩子情感思维上的积极引导。

(三) 学校

学校的环境对青少年具有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除了家庭的作用,学校也需要对孩子进行积极引导。在教师的方面,老师职责就是要深入了解学生,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和全面发展。因此,老师在了解情况后需要对学生进行思想辅导,引导学生梳理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避免学生做出不正确的极端行为。在同学的方面,同学之间要互助互爱,对于自己的同学要伸出援手,就算做不到帮助也不要伤害。在学校方面,大部分单亲家庭都是困难的,所以学校要注意对困难家庭的补助,在学校也开设相关的心理辅导,同时加强对校园的管理,不要出现学校霸凌现象。

(四) 社会

社会上可以组织建设相关的心理健康辅导小组,对单亲家庭的孩子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避免其的心理发展的偏差。同时在相关困难的单亲家庭中,注意补助,保障单亲家庭青少年的必要发展。加强青少年的法治意识,不要因为单亲家庭的影响走上犯罪道路。总的来说,无论是离异家庭、丧偶家庭、长期分居家庭还是未婚先孕家庭,他们对青少年都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大部分以负面影响为主。为了确保单亲家庭青少年的健康身心发展,除了学校和社会这两方面的积极辅助之外,父母同样需要积极的引导。尤其是父母在处理问题时更应当思虑周全,考虑到孩子的身心感受,不要做不负责任的事情,在了解青少年发展阶段的特征,对他们进行积极的关注和引导,最后结合单亲家庭青少自身的自我调节能力,保障青少年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兴华.我国单亲家庭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D].贵州大学,2008.

[2]李学容.离异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及辅导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

[3]刘长玉.单亲家庭学生的特点和教育管理策略[D].苏州大学,2015.

[4]任静远.我国单亲贫困家庭社会救助问题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6.

[5]唐瑾.离异型单亲家庭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干预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7.

[6]石闻达.丧偶单亲家庭子女社会化障碍的个案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6.

[7]郭晋芳.单亲家庭对子女社会化的影响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4.

[8]李作兴.单亲家庭学生问题行为的调查及教育对策[J].教育现代化,2019660):202-204.

本文摘自《文理导航》杂志。



上一篇文章:女大学生偶像崇拜现象分析及应对策研究

下一篇文章: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对策研究


云投稿学术期刊学术论文

云投稿中心——中文期刊展示网站

Copyright @ 2022 Corporation云投稿, All Rights Reserved | Belongs:云投稿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