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行业博览学术期刊学术论文文献帐号职称政策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云文 > 教育论文

基于中外合作办学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与管理研究

来源:  作者:  时间:2020-03-06

摘要:高校办学在注重培养高素质教育人才的同时,通常会设置部分课程作为通识教育的必修或者选修课程。这帮助学生弥补了知识上的空缺,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有助于全方位人才的建设。近年来随着许多高校将中外办学的模式引入到教学教育中,在享受高等国外教育的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我国通识教育课程的资源。因此本文以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的通识教育课程特点以及发展现状作为出发点,进行了如何有效设置通识教育课程的研究。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通识教育,课程管理

由于人才教育的需要,通识教育已经成为高校课程种类的必要存在。学生在接受不同层面知识的过程中,能够学习到课堂之外的文学著作、自然艺术、历史研究等丰富知识。学生因而能够得到知识延展的全面发展。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开展促进了通识教育课程的领域,进而学生有更多的选择认识大千世界。在国外优秀资源的辅佐与帮助下,我国的通识教育将在借鉴中成长,在整合中完善,进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模式。也更加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

 加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原因

中共中央的相关教育文件指出,通识教育是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时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有效地加强通识教育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内在文化素养以及个人精神品质,一个人的精神品质往往反映了一个人的内在的精神世界。而这些是比科学文化知识更加重要的东西,学生在有着良好人文素养的条件下,才有着更加广阔的未来。而中外合作办学为通识教育课程的建设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

(一) 加强通识教育是高等院校发展的趋势

在当前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形势下,社会各行业对学生不仅有着专业技能上的硬性要求,同时对于学生内在的人文素养也有着同等的重视程度。这是社会发展进步对人才的需求,是社会发展的规律。单纯的强专业性人才已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因此,我国出台了许多加强通识教育的文件,例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荐素质教育的决定》等[1]。这些文件规定了高等教育要深入加强对大学生在思想素质,人文素养方面的教育。所以还未建设起完整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高校要注重该方面的建设与发展工作,有条件的可以借助中外办学模式,将通识教育资源最大化。并纳入学生的培养计划之中。以培养复合型的综合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 高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水平有待提升

目前,虽然许多高职院校已经加强了学生的通识教育工作,但是成果并不理想,其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关于通识教育的思想工作还有待进步。问题在于高校单方面加强了学生对于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学习,通识教育在整个学生教育中的占比不高。学生为了满足毕业条件,必须完成学校设立的专业技能目标,导致学生偏向性学习专业性的课程,忽略了通识教育中对自身思想文化的精神建设,背离了综合性人才培养的方案。因此高校要从自身改革着手,加强对大学生的通识思想教育工作[2]

 国外通识教育课程的特点分析

虽然国外与国内的通识教育课程都归类为通识教育,但是国外与国内的同时教育仍然存在部分差异,这是建设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具体来说国外的通识教育课程特点如下。(一) 种类丰富形式多样国外在加强通识教育课程种类的基础上,将通识教育课程内纳入了学分考核系统中,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认真对待通识教育课程,我国部分高校虽然也存在类似的模式,但是始终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国外同时教育所占学分比例较重,国内的高校比例较轻,因此起不到监督的作用。同时国外通识教育课程种类丰富。不但包含传统的写作、语言学习等基础课程,还包含了社会科学类的课程。这部分课程开展形式多以实践或实验为主,上课形式生动有趣。因而学生可以将其当作课外放松的过程。另外,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选择课程,选择适合自身的课程,最大程度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3]。例如在斯坦福大学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中,大部分课程都作为了学生的核心培养课程,不同于我国的比重较小的情况。因而在后续的中外合作办学通识教育工作中,可以借鉴此类方式创建通识教育课程。

(二) 强调学生个性化发展

国外通识教育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课程凸显学生个性,注重学生个人内涵的培养。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是多样的,其通过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开展的有效性而进行。例如在实践类的课程中,没有固定的模式。学生能够进行自主尝试,这对个人能力的培养是一种极大的锻炼。恰恰由于开放式的教学模式结合严格的评分制度,打造了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可以看到国外大学为何能够在学术造诣上遥遥领先的原因。国外的课程在这方面有着长足的优势,而这正是国内通识教育课程所需要借鉴与学习的地方。

 中外合作办学通识教育课程现状分析

(一) 课程设置

通过对我国当前中外合作办学同时教育课程的种类进行研究,发现从大体上来看,均是国外课程与传统课程的结合,在课堂上要求使用英语进行教学与交流。可以看出我国的中外合作办学通识教育与学生的专业课之间是存在联系的,是按照要求经过严格制定的课程。其中通识课程包括有数学微积分、东西方文明史、西方经济学等多个领域的学科。

(二) 通识课程管理

通识课程主要以相关课程英文教材为基础,结合教师对于课程的归纳,明确教材重点内容为主要方式进行授课。总体上偏向于理论学习。但是其中也较为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其中大部分内容教师要求学生自行学习[4]。由于英文教材的难点,教师也会整合出重要内容的参考资料作为学习辅助。学生通过参考资料进行学习,能够减少英语阅读带来的障碍感,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失了原有教材的部分内容。例如英文教材一般会将理论通过生动有趣的案例引出,但归纳整理后丧失了原有的趣味性,教师在进行授课时要引起注意。后续学习教师将采用多种方法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确保课程能够给学生带来实质的影响。

 中外合作办学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研究

在我国,通识教育课程主要分为文化类以及与语言类两大类,其他工科学科的内容较少。对于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的学生来说,关于英语语言的学习本身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这也容易导致通识课程不受欢迎的现象产生。但是从学生长远的发展来看外加素质化教育的必要性。中外合作办学式的通识教育在高校还是比较有意义的。

(一) 深入学习人文素养知识

一方面,上文说到通识教育课程是对于教育的补充,那么在相关课程的安排上可以尽量与学生的专业课程练习起来。另一方面,通识教育课程也是专业课程的衔接。两者的有效结合,既能够帮助学生提高主专业能力,又能扩展其他知识领域。在专业课的学习中,专业课程内容中也包含有丰富的人文知识,所以教师如果能够在教授通识课程时将两者结合,就能够在加强学生对人文知识认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做到在培养学生专业素养的同时,加强人文素质化教育。例如在进行历史方面的通识课程时,可以通过历史故事引出所学的专业技能。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落实好通识教育工作。

(二) 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要改变高校学生人文素养水平不足的问题,首先是对学生进行理论上的教育工作,但理论知识的教育往往存在着不足,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仅停留在表面,在课程结束后也就“一无所知”了。所以就需要结合实践训练来进行深度的学习,在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由于教学资源的丰富性以及课程形式的多样性,适合开展社团活动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5]。适用于体育类、文化艺术类等课程。值得注意的是对社团活动的开展应注意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通识教育课程活动应当从学生的发展兴趣出发,打造兴趣社团,通过吸引力来提升实践能力。学生科参与学校组织的社团,也可以依照自己兴趣建立社团。为了便于管理,学校应确立相应的社团制度。团队性建设活动的开展,无论是实验课题还是日常班级活动,都需要学生在集体中与他人共同协作。正是通过这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将理论付诸实践,学生才能真切感受到实际体验带来的逾越,有助于学生塑造良好品格,发扬积极向上的精神。所以在实践中贯穿通识教育工作,能够有效使学生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也有利于人格品质的培养[6]

(三) 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建立

总的来说,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具有互通性,其作用相辅相成。所以高校中可以运用网络技术,设置网上人文精品公开课,将优秀的人文历史文化教育以及优秀的人文教育教学视频上传到网上,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另外,可以定期举办有关人文素养的校级比赛,让学生投入到人文知识的海洋中去。业内知名学者的相关讲座的开展,也帮助学生在闲暇时间提高自身综合素养。当然,这些活动的正常进行需要学校做好监督工作。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培养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综合型人才,是当代中外合作办学院校教育的发展趋势,并且在实践中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这不仅有利于高等院校实现人才全面化的培养目标,也有助于学生今后的个人发展,因而学生的前途会格外宽广。

参考文献

[1]刘盾.世界一流大学合作办学新解及对我国“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启示——以“耶鲁-新加坡国立大学学院”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7(07):53-59.

[2]马星,国兆亮.基于学习结果的美国通识教育评价[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7,v.33;No.154(06):41-48+111-112.

[3]欧婷婷.中外合作办学非英语专业英语写作教学问题与路径探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8,v.39No.247(04):130-132.

[4]谭勇.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下设立英语通识课程的可行性探析[J].文教资料,2018,807(33):217-218.

本文摘自新智慧杂志。



上一篇文章:浅谈中职语文教学如何面对职业教育

下一篇文章:基础不简单综合要聚焦——例谈中考基础复习的定位


云投稿学术期刊学术论文

云投稿中心——中文期刊展示网站

Copyright @ 2022 Corporation云投稿, All Rights Reserved | Belongs:云投稿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