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行业博览学术期刊学术论文文献帐号职称政策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云文 > 教育论文

浅析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及策略探析

来源:  作者:  时间:2020-03-04

摘要:计算机基础作为必修课程,在高职院校中被高度重视,掌握计算机技术已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必备素质。但是从目前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实施来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内容很大比例和实际生活工作所需知识脱离、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过程中缺乏实践性、不同基础不同专业的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效果参差不齐,这些问题造成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效果不理想。文章主要通过分析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提出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思路,优化课程教学过程,提升学生的计算机专业素养。

关键词:教学改革,高职教学,计算机基础课程

 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分析

(一) 学生基础不同,教学效果不理想

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授课对象为刚刚踏入大学校园的大一新生,这些新生来自不同的地方,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不同地区计算机普及程度也有很大不同,有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已经接受了计算机基础教育,甚至是编程语言教育,而有的学生踏入大学校园后才开始接触计算机。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较之有较多接触计算机的机会,家庭经济较差的学生接触计算机的机会相对较少。因为学生的起点不同,在课堂上使用统一的课程标准和授课内容之后,有计算机基础的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容易,没有计算机基础的学生学习起来会比较吃力,难以跟上教学进度,造成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无法因材施教,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使教学难度增大。

(二) “公共课程”不分专业,无法满足专业需求

现阶段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计算基础课都是以公共选修课或者公共基础课的形式开展,课程使用同样的教学大纲,同样的教学内容,同样的教学进度,同样的考试形式。但是不同专业培养的人才目标是不同的,因专业基础不同,相对于计算机专业,金融、工商、艺术等文科专业的学生,计算机基础一般不及计算机专业等理科专业的学生扎实,在学习内容的理解上也不如理科生能理解的透彻。因此,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应在教学设计上顾及每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基础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教学大纲及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三) 教学方法简单单调,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现阶段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通常是老师讲理论并配合PPT展示的传统上课模式,但是对于计算机基础这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来说,这种上课模式的效果并不理想。这种上课模式是老师讲课为主体,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机会较少,有些学生上课的时候能听懂老师讲的,但到了需要上机实践的时候,却又不知如何下手,长此以往学生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丧失主动去学习该课程的动力。

(四) 教学内容滞后,跟不上社会发展步伐

在所有学科中,计算机学科知识更新换代速度是最快的,平均每18个月就更新换代一次新技术、新知识。而部分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使用的教材内容严重滞后,比如现在还在教WindowsXP操作系统,Office2003办公软件等,这些内容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工作接触所需的计算机技术有很大滞后性,缺乏实际的应用价值,造成学生在课堂所学的知识与社会发展脱节,必然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也会对该课程的实用性产生质疑。

(五) 教学实用性不够强,学生不能学以致用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教学大纲与课程设计没有参考实际需求进行设计,导致教学的内容与实际使用产生了脱节。例如,很多学生对于Office办公软件的基础功能没有学过,也没有使用过,像是Word里面的自动生成目录,很大部分学生都不知道,更不清楚如何使用。而这些最基础的知识却是目前计算机基础里较少涉及,并且老师也很少讲授了。导致学生学完了基础课程后,基本的办公软件操作、计算机操作知识不能有效地学以致用。

 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改善措施

(一) 课程分专业,目标定位精

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应该设置对应的教学目标,不能“一视同仁”。对于财经、工商、金融类文科专业的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目标是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能够熟练地使用各类常用的计算机软件,如浏览器、office办公软件、文件管理软件等,因此对于这类专业的学生,在授理论课程时,只需理解即可,而更多地是要学生去掌握计算机实操技能。相较于文科专业的学生,理科专业尤其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要求计算机理论基础扎实,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引导性较强的课程,也是大多数理科专业的重要基础性课程,是开展后续专业课程的先导课。因此在讲授计算机理论概念时,要讲解透彻使学生能深刻理解,同时还要加强引导学生对知识点广度和深度的探究,提高学生使用计算机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程实际方面也应加强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实践,使得学生不仅会使用计算机基础操作和运用相关软件,并且能在计算机编程、程序设计、组装与维护等计算机课程的深层领域得到发展。

(二) 教学有区分,课程有进阶

不同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存在差异,有的学生基础知识较强实践能力较差,有的学生基础知识较差但实践能力较强,因此在教学上存在难度。我认为可以把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为分级别公选课,可以设置为入门和进阶2种课程,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结合专业培养目标进行选课。对于计算机技能要求不高的文科类专业的学生可以选修入门课程,如果基础知识较为扎实,想要学习更多计算机知识的学生,也可以自主选择进阶课程。对于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选修进阶课程,如果是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先选修入门课程,完成学习之后再学习进阶课程。由此可以解决学生基础知识不同而带来的教学上难以全面照顾的难题。

(三) 知识紧更新,教学不落伍

由于计算机学科在所有学科中是知识更新是最快的,因此在教学中,授课内容也应该紧跟时代的发展及时更新,可通过以下途径:1.鼓励授课教师多参加计算机类课程的国培和省培项目,及时更新知识储备,把握学科发展趋势;2.教师应在教学中多引入信息化教学新手段,鼓励学生多参与到实操中,从而获得新知识新技能,提升职业能力;3.通过信息化教学大赛、教师职业能力测评以及教师教学能力大赛等渠道,不断提升教师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授课水平;4.通过学生第二课堂、学生素质拓展活动、“挑战杯”、“大学生互联网+”等项目建设,拓展学生职业能力,以赛促学,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更广泛的应用,同时能在掌握课堂知识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达到高职院校培养创新性、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四) 考核新方法,学生兴趣高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方式仍然为学期末的上机考试,由上机操作成绩作为学生该门课程的成绩,评价体系单一,课程教学结果反馈过于被动。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思维活跃,灵活性大的课程,如果采用单一的考核方式,会很大程度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程考核的目的是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只使用期末上机考试无法很好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对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也是不利。学校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上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应注重学生上课实操的表现,将学生上课实操表现纳入课程评价体系;2.鼓励学生参加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等相关考试,以考促学、以学促用、学用结合。

 总结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挑战。本文简单分析了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探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计算机文化素养、应用计算机知识和计算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谭鸿健,吕金阳.分析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自学能力——以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为例[J].中国新通信,201921(05)181-182.

[2]薛刚.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信息化实训室体系建设强化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916(05)95-96.

[3]章玮.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策略研究[J].林区教学,2019(02)41-42.

本文摘自《文理导航》杂志。



上一篇文章:微视频在高职院校肌肉骨骼康复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文章:浅谈中职语文教学如何面对职业教育


云投稿学术期刊学术论文

云投稿中心——中文期刊展示网站

Copyright @ 2022 Corporation云投稿, All Rights Reserved | Belongs:云投稿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