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行业博览学术期刊学术论文文献帐号职称政策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云文 > 教育论文

“课程思政”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融入大学语文教育

来源:  作者:  时间:2019-12-13

摘要:大学语文作为高校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它身上担负着重要的思政教育功用。在全国上下大力提倡“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从教学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联度上做了详尽的考察,从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把控上着手,探寻了全过程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研究发现,语文教材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天然土壤,在教学各环节中较易实现价值观的培育和传播。

关键词:课程思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设计

一、“课程思政”为大学语文教育定位增加了新的内涵

2016127日至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上作出指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总书记的这一指示为“课程思政”的发展指明了方向。2017124日,中共教育部党组发布教党〔201762号文件(以下简称62号文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该文件在课程育人质量提升体系中明确提出对“课程思政”的要求:“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进一步具体规定“充分挖掘和运用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作为教材讲义必要章节、课堂讲授重要内容和学生考核关键知识”。自此,“课程思政”有了明文规定,有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和具体的发展策略。

62号文件可以大体概括出各门课程的“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方向,包括讲授和考核在内的教学环节、融入教学管理、挖掘教学内容的思政元素和思政功能。其中教学管理与教师的关联度较小,本文着重从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两个方面探讨。

“课程思政”这一概念提出之前,对大学语文的定位主要在两点,一是基础性,二是人文性。基础性指的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掌握基本语言文学知识。人文性指的是对学生道德水平和精神品格的养成等起到提高和熏陶的作用。对这两点,广大教师接受度是比较高的。另外一个定位是对大学语文的德育功用的强调。“课程思政”则给大学语文教育的定位做出了新的规范。我认为最容易实施的,是在大学语文课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大学语文教材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天然土壤

各个高校采用的大学语文课本各不相同,据笔者调查,几乎所有大学语文教材都以文言文为主。以我校所采用的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9月版吴相洲主编的《大学语文》为例进行分析。这本教材共60篇课文,5课选自外国文学,55篇选自中国文学,其中以中国古典文学为主,为36篇,占比60%。这些中国古典文学中的选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范本,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天然土壤。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体,是党对国家、社会、个人价值观要求的高度凝练。如果详细分析大学语文课程各个篇目,就可以发现,它们大都含有可以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政元素。

议论文知识单元。《季氏将伐颛臾》中“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体现了以文化德行凝聚文明的思想。《寡人之于国也》主要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是朴素的对国家富强和社会和谐的追求。“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体现了以教育修化人民,达到文明有礼、和谐有序社会的目的。《大同》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又云“讲信修睦”,是一篇体现孔子对远古社会民主、文明、和谐局面向往之情的课文。在《谏逐客书》中,李斯要求秦王以公正、平等的态度对待“客”。《陈情表》陈的是孝情,孝道也是文明和谐的应有之义。鲁迅先生战斗在新旧思想激烈交战的时代,即使是在《灯下漫笔》中,吹响的依然是渴求民主、平等的号角。

记叙文知识单元。《郑伯克段于鄢》中,即使是在春秋乱世,人们也会以法治作为考量事情的准绳。“今京不度”讲的就是共叔段违法在先,可起而伐之。《冯谖客孟尝君》讲的虽然是士子的奇谋,但亦可看出敬业精神之所在。《李将军列传》中司马迁对李广的评价是“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作者推测其原因是“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也就是说,一个人即使不善言辞,他的爱国精神、敬业品格、踏实诚恳,也会让广大士人所接受爱戴。韩愈在《张中丞传后叙》中用热情洋溢的笔调歌颂了张巡、许远、南霁云等人的爱国主义精神。虽然这是古代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但也可以作为当代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同样,朱自清先生是爱国主义诗人,是民主斗士,讲到《背影》的背景和作者介绍时,同时可以强调爱国和民主。茅盾是革命前辈,他在《香市》一文中表面写旧时香市的繁华与落寞的对比,实则暗含了作者对富强民主文明社会的强烈向往之情。同样,巴金先生在《爱尔克的灯光》一文中,通过对旧社会的强烈憎恨和无情鞭挞,表达了对新社会的向往。

诗词曲赋知识单元。《国殇》一课,屈原通过歌颂楚国将士不怕牺牲、奋勇杀敌、刚毅勇武、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的描写,表达了对他们爱国主义精神的赞扬和崇敬之情。乐府民歌《陌上桑》塑造了一名机智勇敢的女子罗敷的形象,通过她表达了一个思想:即使是在男尊女卑的古代社会,依然无法压抑女性对自尊、平等的要求。《从军行》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样豪情壮志的诗句,表达的是古代士人的朴素爱国之情。王维的《山居秋暝》描摹的是一幅宁静和谐的社会图景。我们国家现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早已超越了这幅图景,未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后,农村将更富、更美、更和谐。白居易在《杜陵叟》中对饱受天灾人祸的农民表达了深切的同情,全诗愤慨的情感背后隐藏着诗人对国富民强的强烈期待。

文言诗章如此,现代诗人也是如此。郭沫若、闻一多、艾青都是爱国主义诗人,他们用《炉中煤》、《发现》和《我爱这土地》这些脍炙人口的诗篇,表达了内心对祖国火热的激情及深沉的爱。这些热情的讴歌,直接可以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材料。屠格涅夫的《门槛》则表达了作者愿意抛弃一切,摆脱沙皇俄国的压迫,争取一个民主、平等、自由、公平的世界。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表达了他一贯的北伐愿望,饱含爱国主义深情。

小说知识和戏剧知识单元。鲁迅先生的《风波》、老舍先生的《断魂枪》、莫泊桑的《米龙老爹》、契诃夫的《苦恼》、曹禺的《日出》,都是通过对旧社会落后愚昧、压迫、剥夺尊严的生动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平等、公平、法治的新社会的追求。这些课文(以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言文为主),可以从正向熏陶或反向引导方面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课程内容可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提供材料,在教师进行教学实施时则需要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设计,具体而言就是教学目标的设计和教学过程的把握。

三、在教学目标设计中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

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素质目标可以放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设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一个层面,即国家层面的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对于这一理想国家状态的追求,从古至今从未停止过,具体反映在课本中是如下篇目:《季氏将伐颛臾》、《寡人之于国也》、《大同》、《陈情表》、《香市》、《山居秋暝》、《杜陵叟》等。其教学目标可以作如下表述:使学生懂得祖国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局面是值得倍加珍惜和为之不懈努力的。古之圣人和历代思想家所追求的“大同”社会,所追求的富国强兵、和谐稳定,我们的国家已经实现。从国家富强来看,我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上前进。国家的整体文明程度大大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与日俱增。因此,广大青年学生应当为这一辉煌成果而骄傲,珍惜这一美好局面,并为了祖国更进一步的繁荣昌盛,为国家更进一步的和谐美好而努力学习。

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几点无论古人或西方人,都在追求,都有不同的表述。如西方人认为“不自由,毋宁死”,平等、公平、法治等理念都是他们一向标榜的“文明”,甚至有的被写进了宪法。古人以隐逸的生活、精神的超脱来追求自由;追求“士”与“王”的平等;推崇“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思想;希求“明镜高悬”的司法公正。这些思想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有先进性,但都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相关概念来得彻底、实现得彻底。课本中有不少篇目反映了这些思想。如《谏逐客书》、《灯下漫笔》、《郑伯克段于鄢》、《爱尔克的灯光》、《陌上桑》、《门槛》、《风波》、《断魂枪》、《米龙老爹》、《苦恼》、《日出》等。对这些课文可以设置如下教学目标:通过对旧社会(西方社会)悲惨现状(局限性)的揭露,使学生明白当今社会的美好,懂得从自身做起,努力维护这种美好的重要性。

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爱国主义思想是古今中外人类都具有的思想,而且是最美好的情感之一;敬业精神是值得尊敬的情感,古今如一;礼赞诚信的故事不胜枚举;友善之人,处处受人欢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归纳并丰富了这些价值观的内涵,作为社会的正能量标举起来,大力提倡。个人层面的修养是没有止境的,因此社会每一代人的努力都很重要。教材中的课文如《马伶传》和《李将军列传》讲了敬业精神的可贵,后者还兼讲爱国。《国殇》、《从军行》、《炉中煤》、《发现》、《我爱这土地》、《水龙吟》和《米龙老爹》,都从不同侧面表达了爱国主义的情感。对这些课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可以这样做。如:使学生形成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心,或使学生明白敬业精神(诚信)的重要性。

大学语文作为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学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除了可以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实现外,还可以运用朗诵比赛、征文演讲等形式,在教学全过程上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这些“课程思政”实现形式的具体做法,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王聪,姚桃娟,牛浩昌.“课程思政”引导下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探究[J.才智,201813):41-42.

2]邓滢.浅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大学语文教学的意义[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702):88-89.

本文摘自新智慧杂志。



上一篇文章:从《看上去很美》反思顽童教育中秩序与自由的矛盾

下一篇文章:浅析英汉词语搭配研究现状


云投稿学术期刊学术论文

云投稿中心——中文期刊展示网站

Copyright @ 2022 Corporation云投稿, All Rights Reserved | Belongs:云投稿网站